服务热线:400-123-4567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

开云·app(中国)官方网站:让荒漠披上绿装——甘肃防沙治沙工作透视

时间:2024-11-15 15:21:01 文章作者:开运全站下载 点击:

本文摘要:让荒漠披上绿装——甘肃防沙治沙工作透视我省地处全国西北风沙前沿,干旱缺水、植被稀疏、水土流失严重,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、分布较广,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,全省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.1亿元。

让荒漠披上绿装——甘肃防沙治沙工作透视我省地处全国西北风沙前沿,干旱缺水、植被稀疏、水土流失严重,是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、分布较广,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,全省平均每年因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.1亿元。近年来,我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沙区经济社会发展,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,通过实施一大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,大力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。在过去的几年间,全省呈现出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减少、程度降低的双减双降态势,荒漠化和沙化趋势有所逆转,沙尘暴强度明显减弱、次数明显减少,沙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。调动各方参与形成防治合力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脆弱的生态环境,不仅威胁全省的生态安全,而且严重制约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。

多年来,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,将防沙治沙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全局,加强领导。各级政府在荒漠化防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,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治沙事业,形成强大合力。

十二五期间,全省防沙治沙累计投入28.51亿元。在防沙治沙工作中,武威市建立完善治沙生态林承包经营机制,按照分沙到户、承包治理、开发经营、收益归己的原则,采取个人、联户、企业承包经营的方式,将国有治沙生态林承包到户,已承包到户面积12.06万公顷,其中承包治沙面积千亩以上的大户75户,承包面积达4.7万公顷,完成治沙面积2.1万公顷。凉州区头墩营林场始建于1976年,地处腾格里大沙漠西南缘、红水河畔,生态环境恶劣,土地沙化、碱化现象十分严重。

登高远望一片沙,大风一起不见家,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林场不要说进行绿化造林,连生存都很艰难。2005年,杨跟胜担任了林场支部书记,他带头学习科学技术,走访农户,积极探索林场改革,调整优化林场种苗培育结构,强化苗木市场竞争能力。在他的带领下,林场逐步承担起凉州区造林绿化用苗引进、生产、培育与经营以及防沙治沙、沙产业试验示范、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管护等一系列任务。

造林不易,育林更难,造林治沙就是要打持久战。随着植被逐步恢复,沙漠的绿色一天天浓起来的时候,放牧的人又多了起来。于是,杨跟胜在林场定下了规矩,不准在林地内放牧,不准损坏一草一木。

被发现的,即便是关系再熟再好,也要严肃处理,最后还要依法进行补种。有人劝杨跟胜,低头不见抬头见,还是留点面子吧。

他说:给这些人留了面子,就会断送掉沙区人民的命根子。今后,我省还将进一步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,积极参与生态建设,引导企业、社会团体和公众履行生态补偿义务。通过财政支持、信贷支持、对口支援、企业自筹、群众投入、社会捐助、探索设立沙区生态补偿基金等形式,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,进一步支持沙区生态保护建设。技术突破成为防沙治沙关键张掖市甘州区石岗墩滩,过去是一片风吹石头跑、低头不见草、抬头不见鸟的不毛之地,大风一起,遮天蔽日,风沙滚滚,严重破坏着全市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和周边乡镇的农业生产。

早在1995年,张掖市有年金龙(集团)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宋有年实地调查后,决定承担起在这里植树种草绿化、优化生态环境的重任,为家乡的发展尽一份力。石岗墩滩属砾石沙滩,在这里造林种草,要比在绿洲内部自然条件好的地段成本高8倍以上,而成活率要低40%,科学造林自然成为绿化的重头戏。

在市、区林业部门支持下,宋有年抽调专人进行了林业科技攻关,制定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,在造林中首先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保水剂、环保蒸腾抑制剂喷洒树苗,用于造林绿化的试验,在植树造林中采用了机械开沟、人工整地、大苗栽植的方法,大胆使用人们当时不敢用的根部导灌、低压软管输水、U型渠等新型节水技术进行灌溉。为了造林绿化,宋有年先后投入180多万元配套大型营林机械20余台,新打机井4眼,衬砌高标准U型渠17公里,埋设低压输水管道22公里,架设温室滴灌输液管49.5公里,彻底解决了造林缺水问题,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到了98%和95%,硬是在这片沙滩上绿化土地1万余亩,培植出30余万株速生林木。

近年来,我省充分发挥防沙治沙科技优势,在民勤、敦煌等县(区)建立了一批防沙治沙试验基地和示范县,大力推广黏土沙障、草方格沙障、农作物秸秆沙障、尼龙网沙障、仿真植物等新材料、新技术,推行带、片、网三位一体综合治理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、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同步实施等成功模式,提高综合治理水平。全省林业科研单位、在甘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,积极参与防沙治沙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,开发出近百项实用技术,组装配套多个技术体系。

武威市引入甘肃建投成立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利用现有的生物治沙、机械化固沙等工程技术措施,研发制造治沙装备,规划在腾格里沙漠南缘投资建设治沙试验基地0.68万公顷,目前已铺设草沙障133公顷,引进无人机进行高空数据分析,为科学治沙积累了经验,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荒漠化防治(机械治沙工程)试验示范基地。治用结合持续开拓发展空间在防沙治沙取得成效的同时,不难看到,我省沙区农牧民对沙区资源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,无序开发沙区资源、开垦沙化土地、开采地下水的现象还时有发生。

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,沙区各地在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,在保护沙区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,适度发展沙区特色产业,合理调整沙区产业结构,增加沙区农牧民收入,让沙区群众在治沙中致富,在致富中治沙,实现防沙治沙与精准扶贫的有机结合,达到生态受保护、农民得实惠的目标。2002年,古浪县横梁乡下条子沟村的李能宝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政策,举家迁入瓜州县,在当地东巴兔村东沙门子实施退耕还林工程。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,他将东沙门子这个全县有名的风沙口建成了一片绿洲。

后来,李能宝在退耕还林地上试种枸杞200亩,发展起了特色种植。他先后吸纳30余名农户联合发展,成立了万家红枸杞专业合作社,迅速扩大枸杞种植规模。

为了进一步扩大瓜州县枸杞产业规模,发挥产业优势,李能宝开发建成标准化枸杞生产基地3000亩,年产枸杞干果超过200吨,年获利280余万元。在民勤县,当地把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并重,探索建立集压沙修路、造林绿化、工业治沙、生态农业、扶贫开发五位一体的沙产业发展模式,使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、扶贫开发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,形成了结构合理、生态稳定、经济高效的绿洲生态防护屏障和防沙治沙产业体系,带动和促进了沙区生态脱贫和产业致富。目前,全省已发展沙产业企业、基地1000余家,甘肃菁茂、天盛等100多家企业年产值在100万元以上,全省沙产业累计产出153亿元。下一步,我省将着力构建沙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,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型产业,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。

坚持治用结合,充分利用沙区自然资源,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,按照多采光、少用水、新技术、高效益的理念,发展沙区种植、养殖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、循环农业,发展观光旅游业和风光电等清洁能源产业,开发以沙为原料的建筑材料产品,积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,建立企业+农户治沙产业模式,建设一批沙产业带,形成沙产业集群,让群众在防沙治沙中脱贫致富。(记者陈泳)。


本文关键词:开运全站下载,开云·app(中国)官方网站

本文来源:开运全站下载-www.kyn97.com


【产品推荐】